清明,是回望来时路的时刻
清明时节雨纷纷,返乡祭祖的车流碾过新修的柏油路,卷起一片寂静的尘土。村口的老槐树还在,树下却少了那群嬉闹的孩子。
曾经二十几户人家的村庄,如今只剩四户老人守着空荡荡的院落。坍塌的老屋爬满野草,曾经精心打理的板栗树无人问津,连桑葚熟透了也无人采摘——那些记忆里的烟火气,终究被时光碾成了碎片。
“一斤稻谷,换不了一瓶水”
站在田埂上,望着成片荒芜的土地,村里的童大叔点了根烟:“自己种一亩稻,一年挣不到300块,还不如去城里工地干三天。”他的话,道破了农村最扎心的现实。
一瓶矿泉水卖两元,一斤稻谷却只值一块五。年轻人算得清这笔账:打工一天能挣150元,种地一年却未必攒得下孩子的学费。于是,村里的青壮年像候鸟一样飞向城市,留下老人守着空房,和那些再也等不到人回家的果树。
展开剩余70%有人说:“有钱农村是净土,没钱农村净是土。”可当故乡只剩下老人、荒田和回忆,净土也不过是梦里的一场空。
守着家园,等一场不会醒的梦
张奶奶儿子在深圳打工,孙子在县城上学,一年到头只有春节能见上一面。“孩子们有出息了,是好事。”她总这么念叨,桌子上的全家福老照片总被擦得一尘不染。
村里的路越修越宽,路灯越装越亮,可人却越来越少。鸡鸣狗吠声没了,连村头的二婶的小卖部也关了门——她跟着女儿搬去了城里。
老人们守着最后的“半圆”团圆:春节时子女匆匆归来,又匆匆离去,像一场美滋滋的梦,醒了便要用360天的孤独去偿还。
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帮家乡摆脱贫困
但总有人不甘心让故乡沦为记忆。农和人团队的年轻人正用双手改写“种地不如打工”的命运。我们发展林下养鸡、稻田养蛙,让生态循环代替农药化肥;我们雇佣村民,开出比种地收入高出数倍的工资。
“我们创业的目的,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帮家乡摆脱贫困。”农和人团队的小伙伴们说。他们心中的美好图景是,甲鱼在稻田间游动,野兔在山坡上蹦跳——这片土地正重新长出希望。
故乡最需要的不是香火,而是活生生的人气
清明祭祖,我们烧纸、叩头、除杂草,却在转身时发现:故乡最需要的不是香火,而是活生生的人气。若有一天,年轻人能在家门口挣到养家的钱,老人病了有村医上门,荒田重新长出生机——那时的故乡,才真正配得上“振兴”二字。
我们呼吁:
◆支持生态农业,让土地增值,让农民有尊严地挣钱;
◆完善乡村服务,建养老院、开卫生站,让老人老有所依;
◆留住年轻人,发展城乡产业,让“候鸟”变“留鸟”。
故乡不该是回不去的远方,而应是走不散的烟火。这个清明,除了缅怀逝者,也请为生者的家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农和人简介
雷池的乡愁
奶奶的“秧满田”
农和人:感谢信任与支持
安庆山粉圆子:承载农业文化的独特风味
安庆鸡汤泡炒米:忘不掉的家乡味
发布于:上海市1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