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丛欣博士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讲述求索“硒”望之路的故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鲁腾 通讯员 谭宏安
企业名片:
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致力于特色有机硒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以生物源有机硒材料研发为核心,构建国际领先的植物源高有机硒技术体系和“硒+X”全产业链生态圈,形成涵盖富硒种植、精深加工、医药中间体等六大产业的融合体系,是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湖北省瞪羚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精彩语录:
硒产业想要在未来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要构建扎实的技术底盘和产业底座。
如果说过去的十年,德源是围绕着富硒产业发展的基础“向下扎根”,那么未来十年,希望德源可以助推富硒产业“向阳而生”。
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鲁腾摄
金秋时节,走进恩施市金桂大道产业转移园内的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满满的科技感扑面而来。现代化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内,两条全新的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和一条植物有机硒提取生产线已经安装完成,即将投产。
十年扎根恩施,深耕“世界硒都”。10月9日,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源公司)研发副总裁丛欣博士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讲述求索“硒”望之路的故事。
丛欣和同事在实验室。(资料图)
一次考察与“硒”结缘
10年前,一次偶然的考察,改变了丛欣的工作生活轨迹。彼时的丛欣,在南京一家上市药企做研发负责人。2014年4月,南京已是草长莺飞,恩施却乍暖还寒。作为药学博士,他第一次走进恩施,就被恩施的富硒资源所吸引:“恩施拥有全球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世界最大富硒生物圈,而我国有72%的土壤是缺硒甚至是严重缺硒的。”
硒(化学符号Se)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于1817年发现。1957年,美籍德国生物化学家施瓦茨发现硒元素是保护肝脏的重要元素,随后的研究推动了硒元素于197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哺乳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将硒元素列入人体必需的15种膳食营养素之一。
在恩施考察时,正值湖北省首次将富有机硒以省级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进行定义,并明确于2015年起将发展硒产业列为省级战略。而国内硒产业还相对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这给硒产业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意味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为艰难,也更具开创性——
2016年,德源牵头组建了湖北省硒产业协会——迄今唯一一个省级的硒产业协会;2018年,德源与武汉轻工大学联合成立了第一个涉硒院士专家工作站,并获农业农村部批准设立了全国唯一一家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2020年,德源获批设立植物硒领域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德源累积6年牵头研究并申报的超聚硒植物堇叶碎米荠,被国家卫健委批准为全新的食品原料,成为硒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25年植物硒蛋白领域第一个PCT途径国际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德源10年,每一个脚步都是恩施硒产业发展的印记。
德源堇叶碎米荠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示范基地。(资料图)
堇叶碎米荠“野转家”打开新“硒”望
“硒产业想要在未来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要构建扎实的技术底盘和产业底座。德源自成立伊始,就确立‘微而不凡’的企业理念。”丛欣说,10年来,德源每年在科研及技术转化方面的投入都在1000万元左右。
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体访谈时,丛欣特意从恩施带来了一株绿植。“这株绿植就是堇叶碎米荠,俗称‘野油菜’,我们现在看到这株幼苗长势非常好。但为了它,我们经历了近10年的艰辛和曲折。”丛欣解释,富硒植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吸收无机硒转化形成的有机硒,通常更容易被人和动物吸收利用,且安全性更高。如何更高效地将无机硒转化为易被人体吸收的有机硒,一直困扰着科研人员。
通过对恩施渔塘坝一带(全球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所在地)百余种高硒环境生长的植物进行观察、取样和分析,科研人员最终发现一种零散分布的野生植物——堇叶碎米荠,其野生状态每公斤有机硒含量就可以超过1000毫克(干重,以硒计),经过反复比较和实验分析,确认它是目前发现的硒含量最高的植物之一。
2016年起,德源就与科研院所合作,对堇叶碎米荠进行“野转家”等一系列的科研技术攻关。一次,仅仅是育苗大棚中午2个小时的阳光和温度没有控制好,就造成2/3的幼苗死亡。在经历千余次的失败后,终于取得了规模化标准化人工种植技术的突破,将堇叶碎米荠育苗成功率稳定提升至90%以上。
堇叶碎米荠长势喜人。(资料图)
德源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堇叶碎米荠中的有机硒无论是形态、安全性,还是生物活性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2021年,德源通过申报,让堇叶碎米荠获批成为全新的食品原料,为恩施州硒产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通过技术转化和产业延伸,硒蛋白、硒多糖、硒肽等核心技术在功能食品、营养膳食、特医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0年间,恩施硒产业综合产值从300余亿元,一举迈过1000亿元大关。
去年10月,由德源培育的超聚硒专利菌株在中国酒泉发射中心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完成全省首个太空涉硒育种试验,不仅在专利菌株超聚硒能力上比原始菌株提升了近2个数量级,更分离和筛选出了可以定向生物合成特定有机硒形态的优势稳定菌株。
“试验很成功,未来可更高效地提供更优质的超聚硒原料,广泛服务于新兴材料、生物合成、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丛欣说。
近10年来,德源累计产值超过12亿元,纳税超过8000万元。与在经济上取得的效益相比,更让德源骄傲的是在科研领域交出的答卷:截至目前,德源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超过30件,在国际知名科研杂志上发表SCI研究论文超过50篇,独创性地构建了植物高有机硒技术体系。
德源植物硒蛋白提取车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鲁腾 摄
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硒+X”体系
“如果说过去的十年,德源是围绕着富硒产业发展的基础‘向下扎根’,那么未来的十年,希望德源可以助推富硒产业‘向阳而生’。”丛欣说。
如何助推富硒产业“向阳而生”?丛欣透露,德源正在围绕富硒产业的几个核心点,着力构建“硒+X”一二三产融合体系:
一是基于特定形态有机硒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以德源构建的全产业链体系和独创性的专利技术体系为支撑,进行产品研发和产业拓展,更有效服务健康中国2030战略。
二是发挥特定形态有机硒的生物转化在农业生产中提质增效的作用,赋能国家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前,德源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在有效提升种植养殖产业产量、改善农产品抵抗病害能力、延长水果等经济作物保鲜期等领域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德源联合扬子江药业进行的富有机硒中药材提质增效培育实验及应用示范,板蓝根、黄芪、党参等中药材不仅亩产提升了15%~20%,药材的核心成分也有所提升,这也为硒+中医药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产品研制开发奠定了基础。在泰国、马来西亚,德源实施的富有机硒榴莲项目,不仅有效延长了保鲜期,还大大提升了榴莲的A果率和出肉比例。
三是基于恩施得天独厚的硒资源禀赋、比较领先的科研水平以及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德源将在产业强链补链中不断打造“长板”,助力恩施硒特色产业集群和总部经济圈的构建。
“今年,我国首次在最严格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层面明确了硒元素具有抗氧化、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营养健康作用,这让我们对富硒产业的前景越来越看好。”丛欣说。
1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