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已久的俄乌冲突中,基辅的地下网络逐渐成为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也成了俄罗斯的心腹大患。这个地下网络可不简单,它不仅是由地铁站和防空洞构成,更是乌克兰坚韧抗争的象征,实实在在地帮助乌克兰熬过了战争中最艰难的时刻。
基辅的地下网络始建于苏联时期。当时,基于冷战背景下对大规模空袭,甚至核战争的防御需求,苏联在基辅大力建设地下工程。如今,基辅地下有着超过 6000 个各类空间,其中仅能独立维持生存三个月以上的防空洞就超 500 个,还包含地下工厂、医院以及指挥中心等设施。这些地下空间大多不对外开放,信息保密性极强,不少基辅当地居民都对脚下的这个庞大世界浑然不知。
战争期间,基辅地下网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军事防御方面,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将大量军事设施和指挥中心转移至地下。俄军的多次空袭中,精准制导武器往往只能击中地面建筑,而乌克兰的高层官员以及关键军事设备,早已深藏地下。例如,位于基辅的布尔什维克机械厂,从外表看是一座废弃工厂,但实际上其地下已被改造为巡航导弹装配车间和高官紧急掩体。俄军曾多次对其进行空袭,却因不了解地下结构而效果不佳。直到后来,俄方通过分析苏联老建筑图纸,结合卫星热成像和无人机音频探测,才逐渐掌握其地下秘密。
在民生保障上,基辅的地下网络同样意义重大。基辅的地铁站在战时成了市民的庇护所,最深的站点达 105 米,能有效抵御炮火袭击,实现零伤亡。苏联时期修建的 5000 处防空洞,极大降低了平民的伤亡率。这些防空洞深度大多在 30 米及以上,抗炸穿率达到 100%。
从某种程度上讲,基辅的地下网络让乌克兰在战争初期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和军事指挥体系,维持着国家的运转和抵抗的决心。然而,这个地下网络也并非无懈可击。随着战争的推进,俄军不断调整战术,尝试突破这一地下防线。例如,俄军采用高超音速导弹和巡航导弹配合的方式,对基辅的地下目标进行打击。先利用米格 - 31K 发射的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直接命中地下厂区地表入口,再用 Kh-101 巡航导弹攻击地下通风口、出入口、设备间,形成闭环式打击。在一次大规模饱和打击中,至少一位乌克兰高级官员在掩体内丧生,打破了此前乌克兰高官在空袭中零伤亡的局面。
此外,地下设施的通风口和电力管线等地面关联设施,也成为俄军重点侦察和攻击的目标。部分冷战时期修建的工事,因年久失修,难以抵御现代战争中的精准打击。但即便如此,基辅地下网络依旧顽强地发挥着作用,乌克兰也在不断加固和完善地下防御体系。
基辅地下网络见证了俄乌冲突的残酷与复杂,它是乌克兰人民坚守抗争的物质依托,也给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带来巨大挑战,深刻影响着俄乌冲突的走向。
1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